住房租赁问题关系民生福祉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贵阳将以法治力量破解租房市场顽疾——2025年4月8日,《贵阳市住房租赁管理条例》经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公布,将于8月1日起施行。
这部聚焦民生痛点的法规,系统回应了“天眼问政”栏目长期关注的群租乱象、二房东跑路、黑中介欺诈等顽疾,首次以地方立法形式构建起覆盖租赁全链条的监管体系。
从最小出租单位的刚性约束到租赁资金的全程监管,从互联网房源信息源头治理到多部门协同共治机制,新规以法治力量为筑城租客撑起权益保护伞,标志着贵阳住房租赁市场步入规范化、法治化新阶段。
群租乱象:从“高低床丛林”到安全底线守护
2024年10月,“天眼问政”栏目接到观山湖区会展城居民举报:A1组团2栋503室被改造成“员工宿舍”,客厅摆放多张上下铺。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该套住房客厅和四间卧室均设置了高低床,租住着十余名外卖员。租客表示,他们每月向公司缴纳200元房租,水电费由公司承担。
展开剩余85%在会展城A1组团3栋1006号房,记者看到一套住房被隔成6间卧室,每间约10平方米,租客互不相识,租金在550-1000元之间。A3组团8栋501室的群租房则被隔成8间,已出租6间,公共区域卫生状况较差。租客周女士表示,在此租住七八个月,从未关注过煤气、电路等安全隐患。
客厅挤满了高低床
类似情况在花果园等区域同样存在。刚毕业的张女士曾租住老旧民房,月租两三百元,房屋密集、采光不足。而租客郭女士反映,其租住的老房子通风差,卧室墙壁出现裂缝。这些群租房普遍存在消防、治安等安全隐患,给小区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彼时整治主要依据住建部《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的原则性规定,街道办虽多次组织隔断拆除行动,但因违法成本低、监管依据不足,群租房往往在整治后迅速回潮。更令人忧心的是,群租房普遍存在私拉乱接电线、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等安全隐患,一旦引发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贵阳市住房租赁管理条例》的出台为乱象画上法治休止符。
在法规设计上,第八条以四个“不得”构筑安全底线:严禁打隔断改变房屋内部结构、禁止非居住空间单独出租、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房屋不得出租。
更为关键的是第九条的细化标准——按间出租必须确保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法定赡养抚养等特殊情况除外),同时每间房强制安装独立烟感报警器、漏电保护器和灭火器。
这意味着会展城类“员工宿舍”将被彻底清退,而危房出租行为将面临最高三万元罚款(第三十四条)。配合第三十二条确立的多部门联合检查机制,消防隐患将从被动整改转向源头防控,租客生命安全获得实质性保障。
黑中介、二房东:从维权无门到全链条封堵
2025年5月,“天眼问政”栏目报道了一起花果园租房押金纠纷事件。租客郭女士反映,其通过中介租赁一套两室一厅住房,采用“押一付一”方式支付1400元押金。合同到期后续租一个月,退房时中介苏先生未按时验房,后以需要检查房屋为由拖延退还押金。
记者调查发现,房东王女士因中介拖欠房租欲收回房屋,而中介与租客就押金退还问题存在争议。中介苏先生表示需检查房屋后才能退还押金,但未按约定时间到场。最终经南明区住建局协调,中介退还了部分押金。
调查显示,该中介公司未办理房地产经纪机构备案,且未在注册地址经营,已被市场监管部门列为经营异常。类似案例在租赁市场并不鲜见:2024年8月,贵阳市民潘先生向“天眼问政”栏目反映,其与多名租客遭遇“二房东”诈骗,在缴纳押金和房租后对方失联,导致租客和房东双双蒙受损失。
中介与租客的聊天记录
这些案例暴露出监管体系的薄弱环节:中介机构备案缺乏强制约束,职业二房东游离于工商登记之外,租赁资金流转处于监管真空。
《条例》通过系统性制度重构为租赁市场织密防护网络。
其中,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对市场主体准入作出严格规范,要求所有房地产经纪机构及住房租赁企业必须自领取营业执照30日内完成备案,同时创新性地将转租10套(间)以上的“职业二房东”纳入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明确要求其名称和经营范围必须包含“住房租赁”字样,使类似报道中苏某这样的不良中介无法继续藏身灰色地带。第十九条创设的从业人员实名执业信息卡制度,要求服务合同必须由持卡人签字并标注执业编号,从根本上终结了“影子经纪人”乱象。
针对资金安全问题,第二十三条设立“资金安全阀”,规定住房租赁企业单次收取租金超过三个月或押金超过一个月租金的,必须纳入第三方银行监管账户,这意味着报道中郭女士的1400元押金在新规实施后将全程处于监管保护之中。
在信息管理方面,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六条对互联网房源发布作出严格规定,要求平台必须对发布者实施身份证明和房源权属证明的双重核验,并直接禁止平台为未备案机构提供房源发布服务,租客潘先生今后在租房前通过手机扫码即可查验中介资质,有效规避交易风险。
此外,配套的第三十六条对违规中介设置最高万元罚款,加上住建部门动态维护的备案机构白名单,将使租客维权从原来的“大海捞针”转变为“精准锁定”。
新规变革:从碎片管理到系统治理的跃升
《贵阳市住房租赁管理条例》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规范-社会协同”的治理生态系统,推动住房租赁管理实现三重跃迁:
在体制机制层面,彻底扭转“九龙治水”困局。长期以来,群租房整治依赖街道办单兵作战,中介纠纷面临住建、市场监管部门职责交叉。新规第四条至第六条首次明确住建部门统筹协调的核心地位,公安部门主责租赁治安、消防救援机构监管消防隐患、市场监管部门打击无照经营,乡镇街道承担日常巡查。
更具突破性的是第三十三条:赋予物业企业、业委会“风险吹哨人”职责,要求发现隐患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将管理触角延伸至社区末梢。这种“市级统筹-区县落实-基层巡查”三级监管网络,配合第三十条建立的合同备案与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的根本转变。
小区内的消防安全提示
在服务效能层面,数字赋能破解民生痛点。针对租客找房信息混杂、房东备案程序繁琐等难题,第二十九条着力建设全市统一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提供房源核验、合同网签备案等一站式服务。尤为关键的是向市场机构开放数据接口——未来租客在安居客等平台扫码即可实时验证房源备案状态,房东在线提交材料三日内完成登记备案(第十三条)。
而第三十一条创设的住房租金监测制度,通过定期发布不同区域、类型房源的租金指导价,为应届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议价依据,有效遏制“毕业季哄抬租金”等市场乱象。
在供给结构层面,多元选择满足分层需求。当青年群体因通勤成本被迫放弃远郊人才公寓,当短期备考者被“半年起租”条款拒之门外,第二十八条开出精准药方:政府探索配置宿舍型集中式租赁住房,鼓励专业化企业开展长期托管服务。
政策导向下,未来有望在地铁枢纽周边出现配备共享空间的“青年社区”,在高校周边诞生按月计租的“备考驿站”,从根本上改变租客“将就式居住”的困境。
新规将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不同群体租房需求
从会展城的隔断房到花果园的押金纠纷,无数市民通过“天眼问政”发出的呼声,最终凝聚成这部七章四十一条的地方性法规。
《贵阳市住房租赁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城市对“安居梦”的法治承诺——它以人均5平方米的居住尊严守护生命底线,用第三方资金监管筑牢财产防线,更以多部门协同的智慧治理重塑市场秩序。
当法治阳光穿透租赁市场的灰色地带,“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不再仅是美好愿景,而是贵阳为百万新市民铺就的现实归途。
正如立法说明所述:“通过制度创新解决行业管理难点堵点,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不仅是法规文本的冰冷条款,更是一座城市温暖的民生答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兵
编辑 郑康宁
二审 刘娟
三审 陈诗宗壹配资网门户
发布于:贵州省股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